这趟张楠派往前哥伦比亚的人中有两个华夏人,其中之一就是长得有点像块头大了点、会被人误以为是带有黑人血统南美人的秦建东。
秦大块头迫击炮玩得溜,长相合适外加胆子大,到哥伦比亚担当炮手正合适。
至于另一位也很合适,就是那位一般情况下会让第一次和他打交道的人觉得很有意思,单单一个名字就会让人印象极为深刻,因为他叫施苏联,喊他“苏联”都没问题;至于“CCCP”就免了,这哥们不认。
没看错,这位姓施名苏联,剡县人,1958年出生。他还有个大他三岁的姐姐,当然也姓施,名字同样极有特点:四个字的,叫施莫斯科!
你说这名字怎么叫顺口呢?
没啥问题,老家镇子里的亲戚朋友和街坊同学老师有办法,姐姐就叫莫斯科,弟弟喊苏联就成了,就是这俩名在60年代和整个特殊时期绝对惊世骇俗,特别是对对不了解这两位、第一次听说这姐弟俩名字的人而言。
你说这两位名字起得…
姐弟俩的父母在搞啥?
好玩呢?
向老大哥学习都学习到名字上去了,还用人家国名、首都名来取名,超级崇洋媚外?
名字是姐弟俩的父亲起的,他们的父亲不是没文化,没文化也不可能在50年代被派往苏联工作。
这老施是个有能耐的,至少当初那个时代在追老婆的问题上有两把刷子,工作几年就娶了个苏联老婆。
第一个孩子叫苏联,生在苏联嘛,至于第二个生在莫斯科的儿子就成了莫斯科。
后来嘛…
60年老施带着两个混血非常明显,甚至更偏向白种人外貌的孩子回国,这倒霉催的,老施这驻外人员是当不成了,回老家镇子成了丝厂里一名永远不会升官的基层小干部。
别问他老婆去哪了,除了组织知道内情,这一家三口也不愿提。
特殊时期算是平安度过,你说这“亮晃晃”的一家三口够显眼吧,显眼到别人都懒得拿他们当典型:太显眼了,要是拉老施去挂牌子,那这头头领导们都会被镇子、甚至全县老百姓当250!
“都苏联、莫斯科了,你以为我们不知道这一家的情况,这一拉去当典型就是侮辱普通大众的智商…”
得勒,这家人就这么还算安稳的过着自个略微有点战战兢兢的日子,还算平安。
姐姐莫斯科初中毕业进丝厂成了普通职工,苏联的运气不错,居然有机会推荐上高中,大概是丝厂的革-委会主任认为这一家也算是厂里一面有意思的招牌。
高中一毕业就运气更好了,苏联同学居然政审合格当了兵,这接兵、接收的干部都晕乎好一阵,有关他的会议也没少开。
最后…不搞特殊对待,当炮兵,大不了伺候“低科技”火炮,高科技就别想!
能当兵是条好出路,不然苏联同志就得去上山下乡,绝对没他姐姐那样当工人的机会:都照顾了,一家孩子里已经有个工人,还想两个?
做梦吧!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